井陘縣地處冀晉交界,總面積1381平方公里,轄10鎮(zhèn)7鄉(xiāng)321個行政村,人口33萬。有1個省級經濟開發(fā)區(qū)。先后榮獲全國生態(tài)文明示范縣、中國文化百強縣、中國拉花藝術之鄉(xiāng)、中國感恩文化之鄉(xiāng),省級園林縣城、文明縣城等稱號。區(qū)位交通優(yōu)勢明顯。北距雄安新區(qū)210公里,到首都北京300公里,縣城距離省會僅8公里。境內307國道貫穿全境,4條高速穿縣而過,高速出入口達到13個,是省會西部的重要交通樞紐。礦產資源得天獨厚。是中國鈣鎂之鄉(xiāng),全縣石灰石儲量達130億噸,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含鈣量55%以上,在全國首屈一指,中國無機鹽工業(yè)協(xié)會鈣鎂鹽分會秘書處設在井陘。目前碳酸鈣產業(yè)完成提檔升級,產能達到130萬噸,產品質量品質大幅提升,爭創(chuàng)國家馳名商標1個,產品遠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自然生態(tài)條件優(yōu)越。是石家莊市唯一的純山區(qū)縣,山場面積13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6%,是全國綠化模范先進縣。境內綿河、冶河四季綠水常流,有萬畝以上灌渠3條,有省級生態(tài)濕地1處(冶河濕地),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仙臺山),省級森林公園4個(藏龍山、洞陽坡、南寺掌林場、祖山),其中,藏龍山還是國家野生連翹公園。文化旅游資源豐厚。是全國首批千年古縣,也是全國唯一的傳統(tǒng)村落保護區(qū)。有國家級傳統(tǒng)村落44個,歷史文化名鎮(zhèn)村8個,國省級非遺38項。近年來在加快蒼巖山、仙臺山、祖山等傳統(tǒng)景區(qū)提檔升級的同時,借助協(xié)辦、承辦省市旅發(fā)大會機遇,打造了南橫口陶瓷水鎮(zhèn)、于家石韻小鎮(zhèn)、大梁江夢古小鎮(zhèn)、呂家劇境小鎮(zhèn)4個觀摩景區(qū),旅游產業(yè)日益成為全縣重要的支柱產業(yè)。2020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6.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2%,增速在全市9個轉型升級重點縣排第1位。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9億元,增速在全市9個轉型升級重點縣排第2位。
★ 概述
在井陘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許多見義勇為的仁人志士,也不乏富有才華的文人、學者、能工巧匠、民間藝人。他們或著書立說,或從事藝術,或修建古剎,創(chuàng)造了絢爛多姿的古代文化,為祖國的文化寶庫增光添彩。無論是蒼巖山的橋樓殿閣,雄偉的長城關隘,還是各地的金石碑刻、名瓷古玩,以及琴棋書畫、戲曲歌舞、花燈面塑都聞名遐邇,引人矚目。 建國以后,井陘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多彩多姿,燦爛輝煌。被譽為祖國民間藝術一枝奇葩的"井陘拉花"曾兩度進京演出,受到周恩來、朱德委員長的親切接見,得到好評。井陘的晉劇也以自己獨特的地方色彩進京演出,為井陘人民爭得榮譽。歷代流傳于井陘境內的"竹馬"、"抬扛"、"跑驢"、"旱船"等民間藝術,品種繁多、風格別致,頗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井陘的文化藝術更加興旺,戲劇、曲藝、電影、廣播等事業(yè)蓬勃發(fā)展,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的大發(fā)展。在文藝方面更是人才迭出,許多人加入了河北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協(xié)會。他們在省、市級報刊發(fā)表文章,展出作品,并多次參加省、市文藝會演,為井陘人民爭得了榮譽。
近年來,井陘的文化體育事業(yè)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隨著人們的文化意識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文化的追求和參與也越來越多、越大。為了滿足城鄉(xiāng)人民的文化生活,縣委縣政府先后投資800余萬元,建起了"井陘文化中心大樓"和"井陘宣傳文化中心大樓",使城鄉(xiāng)人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進一步提高。1985年后,井陘縣以文化館為主要陣地,聘請省、市專家,對縣域內熱愛文學、書畫、攝影等方面的人才進行培訓,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文化人才。除此之外,還積極鼓勵人們組織民間文化組織,使井陘的文化氛圍更濃、更強,既豐富了城鄉(xiāng)人民的文化生活,又保存了優(yōu)秀的民間文化藝術。井陘的體育事業(yè)發(fā)展很快,各種體育組織不斷產生,并積極開展活動。群眾體育活動遍及城鄉(xiāng)。在省市舉辦的各項賽事中,連連奪冠,截至2004年底,共有39項創(chuàng)河北省紀錄,2項創(chuàng)全國記錄,1項創(chuàng)世界紀錄。文化體育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使井陘的知名度不斷提高,1996年,井陘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稱號,1999年,被河北省評為"文化先進縣"。
★ 民俗文化研究
井陘歷史文明源遠流長,人文景觀淵懿樸茂,閃耀著古樸而原始文明的璀璨。悠久的民俗文化長河之中,不僅有著個性的建筑等物質文化,而且還有豐富多彩的、相對統(tǒng)一的民間行為和思考方式,有區(qū)別于政令法規(guī)約束而自覺遵守的風俗習慣和歷代相傳的生活模式。這些,鑄就了井陘大地民俗文化大廈的基石。
民俗文化,重在"俗"。約定俗成,反復出現(xiàn),又被廣泛遵行。它既包羅萬象,制約著每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標準,它又那樣瑣細具體。衣食住行,喜怒哀樂,無不顯出民俗的痕跡。因而,它又是一種使萬物凝聚,使人們親合的文化。民俗文化,重在于"民"。辟土植谷,弄土成器,是其生存手段;鄉(xiāng)野,村鎮(zhèn),市井,是其生存環(huán)境;紅白喜事,相賀相吊,是其交際形式。種種世態(tài)人情,道德規(guī)范,無不真切地袒露于民俗文化之中。因而,了解井陘民俗文化,就能了解廣大階層社會的生活史,就能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井陘歷史的蕓蕓眾生的心路歷程。
歷史上研究井陘民俗文化的鄉(xiāng)賢絕非一人,但見諸文字且傳世的僅有幾種縣志,寥寥幾人,且極簡的筆墨概述。井陘民俗文化的梳理搶救工作勢在必行。我們今天把不斷移步換形的民俗文化整理、收集、分析、探源、追流,既要著眼于歷史進程中的傳統(tǒng),又要關注現(xiàn)當代的需要;既要弘揚傳統(tǒng)民俗中優(yōu)秀風尚,又不掩飾回避其中封建性的陋習鄙俗。必須以科學和理性的態(tài)度,正視歷史,關注未來,促使社會習尚向科學進步的方向發(fā)展,最終達到移風易俗,提高全民族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整體素質的宏偉目標。
井陘民俗文化作為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支極小分支,難免感到它的多側面存在所帶來的撲溯迷離和難于把握。因而分析、認識它時,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是很重要的一種指導理論。民俗文化是穿越各種性質社會的大眾文化,因而積層繁復,錯綜復雜。尤其是古代通過口頭對民俗事項的傳承,傳承者的主體精神無不滲透進去,使之形成的社會緣由與時代背景更加隱晦,甚至不易追溯其原生態(tài)。
民俗傳承的渠道一般有四種。其一是由血緣路線傳承。以家族和血親關系為紐帶,從兒童時期就口授心傳。以傳延民俗事項為由,同時傳授者的氣質、心態(tài)、好惡、秉性也沿續(xù)下來,如今井陘的 318 個村莊,其中 137 個村是由本縣村莊的擴展、家族分支遷建的??梢娪幸话氪迩f的出現(xiàn)都與原來人口有著密切的血緣聯(lián)系。其二是地緣路線傳承。井陘雖為古趙,卻毗晉接燕,井陘 91 個村由境外遷入,其中由山西移民的 55 個村間接告訴我們,井陘三晉民俗的滲透是怎么來的。"遠親不如近鄰",同村同鄉(xiāng)同一地域,是同化人們感情、密切人際關系的重要因子。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環(huán)境中頻繁接觸,易于在傳統(tǒng)民族心理基礎上促成共同的文化心理結構。如井陘人對三皇姑的崇祀和對各自村里神廟的祭拜,都受地緣文化圈的影響。其三是業(yè)緣傳承。主要指同一行業(yè)內部,進行具有行業(yè)特點的民俗事項傳承。井陘陶瓷業(yè)是一大古老的民俗實業(yè)。在行業(yè)民俗傳承中,通過技術轉讓、制度規(guī)范等表相下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總結,從而推動了社會進步,是更實用的民俗傳承。其四是社會傳承。千百年來,井陘的男人不少在外面闖蕩江湖,與外界進行廣泛文化交流。井陘古驛路附近的村莊常常接觸外地商賈,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農耕之外自己獨特的民俗氛圍,促進了地域民俗文化的滲透和成熟。井陘民俗文化存活于井陘民眾生活中,實踐性是其最大特點。作為一種上層建筑,它不能脫離賴以生存的基本生產活動和井陘的社會經濟基礎。這就決定了它又是一種自發(fā)自選的下層文化,因而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樣學樣,人云亦云的從眾性,是民俗文化的又一特點。它的發(fā)展不會是勻速直線運動,在當今信息時代,舊的狹隘封閉、約束人天性的封建性習俗,時時被人們毫不猶豫地拋棄,而代之明快又不乏深沉意蘊的新民俗,無不昭示著改革開放后井陘民俗的巨大變化。
★ 藝文創(chuàng)作
藝文者,著述與詩文匯編也。井陘地處偏遠之地,畿輔要沖,關塞名勝林立,雖地瘠民貧,然物華天寶。登臨斯處,心曠神怡,醉物而忘情矣 ! 故歷代名家多涉足于此,把酒臨風,題詩揮筆,饒有佳作留傳于世。有聯(lián)云:"六塞雄風,古道蒼煙,三千年風月云漫漫;五陘勝景,山城秀色,二百里景觀曲悠悠"蓋抒形勝之壯美也。邑人擅作詩文者甚多,自唐代文學家崔行功修史作文成多卷皇皇巨著后,繼之許國壁、劉應中、馬席珍、梁韓鎮(zhèn)、吳郡三、蔡承澤諸鄉(xiāng)儒,以詩詞名世,文采飛揚,不乏傳世佳作。當今文化繁榮,人才輩出,著述多達數(shù)百部,且題材廣泛,立意深刻,自成特色,可謂洋洋之大觀。
井陘書畫藝術,歷史上宋元以前雖無文獻確考,然境內碑刻、壁畫大量存在,且技法精湛,韻味悠長,地域特色顯著。據(jù)記載,早期鄉(xiāng)邑書家霍叔瑾,其書法"為上所許,屢蒙恩賜",其余許權、霍元璋、陳疇等人,書畫各有所長,均為一時之俊彥。井陘因其為關塞要地,背水陣、蒼巖山遠近馳名,文人雅士造訪不絕,范志完、祁雋藻、李苦禪、楚圖南等古今大家在境內均有留作。現(xiàn)代井陘書畫蓬勃日上,霍濟光、谷彥儒、蕭朗、李悅民、谷文達、梁巖、李夜冰等書畫造詣精深,卓然大家,影響遍及國內及海外。諸多創(chuàng)作者在各級書畫展覽展事中獲獎,省級以上書、美協(xié)會員達百余人。獨特的地域風情滋養(yǎng)著書畫創(chuàng)作者,人才濟濟,被業(yè)內人士譽之為"井陘現(xiàn)象"。戲劇系井陘之傳統(tǒng)文化,自其傳人境內始,就得到鄉(xiāng)人之偏愛,其間從藝者廢寢忘食,好戲者如癡如醉,一時名伶竟出,戲班涌現(xiàn),遂享有"戲鄉(xiāng)"之美稱。境內主要劇種有:晉劇、絲弦、豫劇、河北梆子、評劇等,其中以晉劇為最。 1952 年,井陘晉劇團成立,劇團功底扎實,演技精湛,深得好評。 1961 年,劇團應邀人太原演出,三處折子戲,藝壓群芳,轟動并州。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丁果仙、牛桂英等紛紛收徒授藝,以致演技大進。新時期,戲劇呈蕭條之象,然井陘晉劇寶刀不老、雄風猶在,終年演出不斷。
井陘之民俗豐富多彩,向有"民俗文化之鄉(xiāng)"之稱謂,除井陘拉花質樸典雅,名揚華夏外,境內尚有:跑驢、轉歌、顛杠、社火、秧歌、旱船等諸多民俗表演形式,可謂"一月當空,群星璀璨"。井陘拉花至晚產生于明、清時期,經歷代藝人之傳承,形成"含蓄大方,質樸粗獷"之表演風格,具有極高之文化價值。新中國成立后,井陘拉花多次進京表演,受到了朱總司令,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得到眾多專家學者的肯定與褒獎,并多次榮獲大獎,譽滿中華,蜚聲海外。音樂之提高,攝影之普及系時代進步之結果,已有眾多的愛好者與參與者,且取得一定的成就,成為新時期境內的文化亮點。歷史在發(fā)展,時代在進步,古老、豐厚的井陘文化,不僅是井陘人之財富,她是中華文明之一草一木,當與國人共有。其燦爛之歷史文化,必將服務于井陘之經濟建設,使井陘更加美麗和富饒。
★ 歷史文化
井陘——歷史名地。其名著,一則曰"天下險塞",再則曰"兵家必爭",此固其然。然而,歷史的時空畢竟戰(zhàn)亂時少而和平的年代長。即勿論戰(zhàn)時平時,深處太行腹地的井陘先民都為古老的中華文明做出了特殊的貢獻。現(xiàn)存的這些碩果,對于先民,那是他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對于今人,這是不可再生又無比珍貴的歷史遺產,它們映證著井陘乃至東方華夏民族燦爛悠久的歷史;對于來者,即后世子孫,它們又是傾注過我們的保護之功而傳承的民族之魂。它們有些久已聞名,有些或許剛剛同讀者見面,令人驚訝:兵家必爭的險塞之地還有如此偉大的創(chuàng)造 ! 這就是文物古跡神奇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啟迪與教育作用。
1990 年河北省舊石器調查小組在孫莊鄉(xiāng)東元村傍河臺地發(fā)現(xiàn)了舊石器。著名舊石器考古專家謝飛研究員給出的鑒定結論是屬于山西X(右框里一合字)河大石器文化系統(tǒng)。這一閃電般的信息,瞬間昭示了冀晉交通鏈上古人類開拓的足跡,將井陘乃至整個石家莊地區(qū)的歷史由已知的五、六千年上推到五六萬年以前。測魚、西葛丹等仰韶文化遺址的發(fā)現(xiàn),揭示了先民們定居于斯、發(fā)展于斯的遺跡。石橋頭、楊樹嶺、微新莊、南良都、北嶺坡、威西街等十余處龍山、先商遺址的發(fā)現(xiàn),不僅使得井陘早早地發(fā)出了中華古老文明的光輝,而且如同1992年專家已指出的井陘是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的商先民曼族的族源地,是商文化起源的祖地之一,綿蔓水,蓋因曼族而得名。蔓葭城 ( 今威州 6410 工廠處 ) 是迄今已發(fā)現(xiàn)的井陘最早的古城,它是中山國都靈壽西南的首座重鎮(zhèn),屬于王畿衛(wèi)城。礦區(qū)天護城,乃肇基于戰(zhàn)國趙之"五陘",是秦漢的井陘治所。天長古城的出現(xiàn)時間有唐代文獻可證,是唐天長軍,宋天威軍的塞城所在。東出土門,西度故關、娘子關, "車不得方軌,騎不能成列"的井陘口內古道,就是將上述三座古老的城池一線相穿,成為中國最為馳名的古驛道之一。漢初著名的"背水之戰(zhàn)"走的是這條古道;秦末始皇韞椋過井利用了這條古道;而直接導致中山國滅亡的戰(zhàn)國蔓葭之戰(zhàn)則開通了這條古道。至今,這條古驛道的遺跡尚歷歷可考。"蓽路襤縷,以啟山林",井陘先民生息維艱,于家石頭民俗村,正如石罅生翠柏,是這方土地所孕育出的千古傳承的石頭文化的真實寫照和縮影。被譽為東方巨龍和民族脊梁的萬里長城,經查,其井陘段北起三縣 ( 井陘、平山、盂縣 ) 垴之達滴巖口,中經娘子關、故關屬段,南抵控扼甘陶河的楊莊口,長度近百公里,起修自明嘉靖,止于明崇禎,是明內長城的組成部分,可謂一直修到了明亡為止。特別是楊莊口攔河長城——"九江口地束火城",根據(jù)創(chuàng)修碑文,實際是同山海關九門口水關長城結構完全相同的御守工事,是為防堵李自成義軍自晉人冀而筑。就明長城史來說有著重要的補證價值。
東方古典藝術奇葩之一的中國漢傳佛教文化,亦在這方土地留下了圣跡。龍窩石窟寺,當年驛道由寺中經過,其實可納入驛道文化加以考察。中國一絕的蒼巖山福慶寺,那敞肩獨拱石橋跨澗飛構,比享有"長虹飲澗"之譽、世界知名的趙州大石橋飲澗之勢來的更為形象和突出。橋上起殿,雕甍凌空,望若仙宮。公主祠在妙法蓮花經塔的映襯下,煙霞繚繞的暮靄中似蘊藏了無數(shù)的玄機;殿內壁畫、彩塑,定格了當?shù)孛耖g的千古奇?zhèn)?。尤為?特的是山半懸寺,而山上竟然又山居石室,雞犬桑麻——"竅開別天",仿佛仙境之上幻化出了天上人間的海市蜃景。倒置仙凡 ! 在山林寺廟中堪稱化境的奇妙創(chuàng)典,舉世無雙,不可再遇。
1989 年開始發(fā)現(xiàn)的井陘窯,經 1993 、1998 、1999 、2000 年幾次搶救發(fā)掘,漸漸露出了它的神秘面容。大家知道,白瓷的產生是世界制瓷史上劃時代的偉大創(chuàng)舉。距今一千四百年前的隋代,井陘窯燒造出了白瓷,顯示它同河北的邢窯、河南的鞏縣窯一并成為迄今所知中國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燒制白瓷窯口的三鼎足之一。唐代,發(fā)掘所獲證實井陘窯生產各種極其精美白瓷制品的同時,還燒造出了有別于陜西、河南及同省的邢、定兩窯而獨具特色的唐三彩。井陘窯出現(xiàn)了第一個盛燒期。"官"字款器在窯址中的發(fā)現(xiàn)直接說明類銀類雪的唐白瓷中應有不少井陘窯的產品。其妝飾手法多樣,珍瓷琳瑯。北陘窯址區(qū)晚唐墓精細白瓷塔式罐,三彩塔式罐;馮家溝窯址區(qū)唐墓所出瓷塑鞍馬散樂吹奏俑等,即其時的代表之作。宋代,繼在天長古城所在地燒制出大量的屬于此窯獨造的刻款"天威軍官瓶"。金代井陘窯發(fā)展到鼎盛期。其精品不僅十分難能地在胎質釉色上保持了唐宋的高超水平,器形品類,尤其妝飾花色,燒造技藝都有重要的創(chuàng)新。論印花,以河東窯址一次性出土十二件完整的印花模子為證,業(yè)已超越了定窯。論發(fā)明,那小小戳模的出土,使得文獻失載,而南北各窯口歷年發(fā)掘所不見,陶瓷考古界所未知,制瓷工藝中已失傳的一種技法——戳印點彩得以重新面世 。龐大的的信息提供給文物部門,并將自己收集到的其中四件主動上交,分文不取,事跡十分感人。又如城關退休老教師杜慎庭,自發(fā)成立義務古城文物保護所,拿起法律的武器對破壞井陘窯,破壞古城文物的行為直面抗爭。他們是井陘的優(yōu)秀分子,井陘人民的真正代表。
天公賦于這片土地以奇山勝水,先民即憑借這得天獨厚的物質資源創(chuàng)造和傳留了這一方名地的特色歷史文化,永久地散發(fā)著璀燦的光芒,發(fā)揮著無盡的社會功效。